当前位置: 首页  实验室动态

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2023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1402


为进一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地球物质循环与战略矿产成矿机制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助力建设“第一个南大”的战略目标,深入结合四个面向,为国家科研贡献力量,重点实验室于310日下午,组织召开了2022-2023学术讨论会。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陆现彩院长和夏敏副院长受邀出席,沈树忠院士莅临指导,实验室徐夕生主任、倪培副主任、王孝磊副主任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向东教授、胡修棉教授、樊隽轩教授、王勤教授等近百名师生参加会议。

 

陆现彩院长首先代表学院致辞,对重点实验室2022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实验室做出贡献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感谢,希望大家携手同心顺利完成2023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工作。沈树忠院士表示国重重组是重要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国家重点实验室要在这个重要时机,立足优势,迎接新挑战。徐夕生主任对2022年重点实验室工作进展进行了总结,着重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进展、人才培养与引进、重组方案等方面的内容,强调实验室要以重组为契机,围绕国家科学技术总体规划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学研究,并表示实验室未来定位将在“地球物质循环推进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创新”方面。



随后的讨论会围绕重点实验室几个主要科研创新团队的最新工作展开。胡修棉教授汇报了班公-怒江缝合带形成演化与成矿成藏背景,对青藏高原中部构造、洋盆的类型与关闭时间、以及羌塘古油藏带成因进行了系统介绍。陆现彩教授汇报了矿物“承载力”相关研究,介绍了“承载力”的几个途径和机理,从分子动力学角度深度探讨了矿床的成因。樊隽轩教授汇报了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与深时生命演化研究的新范式,介绍了地学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大数据规律精准地解析地球演变历史,以及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新动态。葛荣峰副教授汇报了太古宙花岗质岩浆的氧异度和水含量,通过锆石氧异度—湿度计探讨早期地球俯冲作用的启动。李伟强教授汇报了Nu1700 MC-ICP-MS实验室分析方法开发进展,其中K同位素和Sn同位素分析方法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王孝磊教授汇报了2022年离子探针实验室工作进展,介绍了实验室的运行情况、方法开发以及标样研发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可能的应用。

  




此次讨论会面向前沿,内容精彩,成果突出,富有启迪,系列报告从不同维度研究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面向国家需求,提出科研新范式,给出科研新方法新技术参会师生围绕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交流和讨论,激发了科研的热情。本次讨论会也是实验室2022年度的学术交流会,实验室将在2023年度继续拼搏,攀登高峰,以良好的风貌迎接国重重组,推动高水平创新科研成果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