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30 浏览次数:1416
2022年11月17日上午,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第25期“石话石说”学术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同步会议方式成功举办。研讨会特别邀请了国内矿床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与我院师生及线上的广大学者和地质工作者一起聚焦成矿模式研究最新进展及其在找矿勘查领域的应用。特邀专家包括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华勇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庆飞教授以及南京大学王国光副教授。本次“石话石说”研讨会由倪培教授主持,我室王孝磊副主任及主要骨干师生近40人线下参会,线上会议室和直播间有近4000人次同步参会,气氛非常热烈。
会议开始,首先由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倪培教授致辞。他对各位出席会议的专家表示感谢,并依次介绍了与会专家简况,希望借助此次对成矿模式与找矿勘查研究进展的研讨,促进南京大学矿床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
倪培教授致辞并介绍特邀专家
陈华勇研究员首先抛出成矿模式研究对找矿勘查有何指示这一关键问题,以新疆土屋-延东铜矿和黑尖山铁铜矿床为例,通过系统的成矿作用研究,建立了东天山地区典型的古生代斑岩铜矿床和铁铜金(IOCG)矿床成矿模式,并预测了成矿优选靶区。最后,陈华勇研究员介绍了基于成矿模式的蚀变矿物勘查方法和应用实例,生动诠释了矿床模式研究与找矿勘查应用的融合共赢。
陈华勇研究员在作报告
杨志明研究员以青藏高原碰撞型斑岩铜矿为例,从多角度系统探讨了碰撞型斑岩铜矿的成矿岩浆起源、成矿物质来源和蚀变矿化分带,提出超钾质幔源岩浆混合注入及富Cu新生下地壳对成矿斑岩形成的关键作用,揭示冷却速率是控制俯冲型和碰撞型斑岩铜矿蚀变矿化分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杨志明研究员从勘查角度出发,阐述了通过有利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岩浆岩条件和地球化学及遥感条件来有效缩小靶区的多元多尺度找矿勘查手段。
杨志明研究员在作报告
王庆飞教授首先从造山型金矿定义讲起,详细阐述了造山型金矿的地壳连续性、时间连续性以及金属沉淀的成因机制,提出了品位-吨位的数学建模。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时空分布造山型金矿的构造背景对比,解析了岩石圈破坏和壳幔解耦对于造山型金矿形成的作用,阐明了造山型金矿床形成的地壳模式和地幔模式。最后,通过综合成矿源运储条件、深部壳幔结构与成矿有利部位、非均质变形分析以及矿化填图,对指导造山型金矿找矿勘查提出了独到见解。
王庆飞教授在作报告
王国光副教授的报告围绕钦杭成矿带北东段多阶段铜金成矿作用展开。首先基于对铁砂街和平水铜矿的成矿模式分析,阐明了新元古代地壳生长直接成矿并奠定铜金物质基础的观点。其次,以金山和璜山金矿为例,揭示了多期造山作用导致地壳再造和多期造山型金矿的形成。此外,通过德兴、银山、建德、铜山、船坑等铜矿实例研究,重塑了燕山期铜金成矿与钦杭带大陆再造模型。最后,以平水和银山深部找矿成果为例,有力证明了成矿模式对找矿勘查的指导作用。
王国光副教授在作报告
在每个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的与会师生都与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互动。倪培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强调了产学研结合在矿床学领域的重要性,成矿模式可以为矿产勘查提供实际帮助,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出显著贡献。